2016年1月28日 星期四

清法戰爭時期歐洲人眼中的北台灣

本文是下列論文的心得摘要,

楊玉菁。2009。〈清法戰爭時期歐洲人眼中的北臺灣─以《孤拔元帥的小水手》與《北台封鎖記》為例〉,《文史台灣學報》創刊號, P276 - 302。




本文章以兩本清法戰爭時期,來台法國士兵Jean以及,在台英國商人陶德,這兩人所觀察記錄的文本。跳脫官方文獻框架,重建當時歐洲人眼中的北台灣華人社會,經濟等狀況。

(華人一詞,應是Chinese或chinois的翻譯。本文作者,或原文本作者顯然沒有在文字上區分定居台灣的居民和從中國大陸來的清兵/官員。以下仍保留使用華人一詞。)




清法戰爭
*1884 - 1885, 清國與法國終因長期的越南問題爆發戰事。
*台灣無端被捲入。1884/08/02,孤拔中將(vice-amiral Courbet)下令攻擊基隆,以解除武裝奪取煤礦為目標。
*1884/08/23,孤拔率軍隊攻陷福州。其原意繼續北上佔領威海和旅順,但法方不願擴大戰事導致各國干涉。故授權孤拔以基隆為補給地。
*1884/10/01,基隆港失守。同時法國海軍也準備攻佔淡水港。
*清軍以石沉船封鎖淡水港使船隻無法進入。

西仔反
*戰時台灣人反應:
西仔來拍咱台灣,百姓合齊欲征番

*戰時華人表現:

Jean認為華人很聰明機靈,既狡猾又愛吹毛求疵,但是戰爭中一些簡單的邏輯或戰術卻常常沒想到。不過實際交戰時卻又害怕於華人可怕的韌性與頑固。

*華人若於戰事中受傷,當局並未安排妥善醫療救護事宜,傷兵常需要自行前往大稻埕與滬尾馬偕創設的偕醫館求醫。

陶德記錄:有位左肩被子彈貫穿鎖骨的傷兵,在醫院躺了十天,有天突然抓起槍桿跑回軍營。

Jean說華人熱愛自己的國家像是有股狂熱,入侵這樣的國家肯定有苦頭吃...但也是有「台奸」的存在。

經濟封鎖
*法方下令於1884年10月23日子夜起封鎖台灣全島

根據Jean的書信表示,法方其實無法有效封鎖台灣,但仍然對台灣人民的貿易、經濟、生活造成極大的影響。洋商們也有著許多不滿與怨懟,更糟的是洋行因貿易停擺蒙受了極大損失。

*商人哄抬物價,造成物價飛漲,民生物資價格高漲,底層人民生活更苦。

封鎖主要目的是對清國內地施加壓力。1885/02法軍開始查禁米糧輸出,使中國華北有饑荒之虞。三月攻佔澎湖,封鎖更嚴,迫使清廷急欲結束戰爭。

戰時現象
*走私最夯

民間盛行以輕便的戎克船偷渡缺乏的物資,只有此種船能克服港口條件不良的限制,甚至在退潮時刻,也能行進到離海岸甚遠的一些內陸沙港,容易突破法軍的封鎖。

陶德記錄:目前什麼都缺、什麼都貴。……說到偷渡,澎湖及台灣府稍北的國賽港、布袋嘴、魍港十分猖獗,即或東北季風期,戎克船也能克服風向,一溜煙的鑽進鑽出,法國砲船也拿他們沒辦法。

*砲彈為戰時紀念品

由於淡水天後不佳,加以當時技術問題,發射砲彈很多,未爆彈也很多。聽說彈片、砲彈價格好,台人無論老少都乘隙撿拾至市場販賣。當中也有台人在撿拾過程中,因好奇敲打未爆彈而不慎引爆炸死的不幸事件,在陶德的紀錄裡就有四起,總傷亡人數甚至比一次戰事的傷亡數字還多。

*富人內渡、窮人與外商留守

台灣民眾同仇敵慨合力抵抗外敵時,有錢的華商早在戰爭前便做好包船離台的準備:「多麗塔(Dorita)船由一些華籍富商以每個月九百銀元租用。萬一法軍攻打淡水 ,這些華籍富商的妻子、親友將搭此船內渡。

法軍因考量中立國關係,給了英國僑民兩次離開的機會。但,陶德表示這麼急迫的臨時通知,根本沒辦法讓他們安排處理好商務再逃離台灣 。洋商們及海關人員都幾乎未曾離開,戰爭期間全被撤到淡水由英軍保護。

*戰時冷清的新年

1885年2月15日為農曆新年,由於時值戰時關係,官府下令不許百姓燃放炮竹過節,以免分不清的炮聲徒增雙方緊張。而守軍們為了避免農曆年節歡樂慶祝過度,值勤打瞌睡被上級懲處,或是給法軍有可趁之機,也特意提早了幾天慶祝 。許多貧苦百姓因戰時失去工作,頓失收入經濟困難,再加上封鎖遙遙無期,本應歡樂的氣氛,就在這樣的愁苦心情下,戰時台人過了一個很「安靜」又鬱悶無奈的新年。

台茶危機
茶葉在陶德引進中國茶和福州製茶師之後,台灣茶開始成為重要出口商品。大稻埕躍為茶葉及洋行集中地,自此北台經濟就以茶葉生產與出口為重心,茶葉成為外銷大宗。

因戰事與封鎖,1884年開戰初期大稻埕茶市交易停頓,到了十月貿易全面停擺。

陶德認為,茶葉無法出口一事,對台灣的影響不僅只有貿易損失,而是擴及整個以茶為生的經濟鎖鍊,尤其是在封鎖持續下,台茶可能就此失去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優勢。

*鉛料被視為戰爭物資,在未正式開放封鎖之前,仍在禁運清單之列。

鉛是製造子彈和砲彈的材料。

*不過,茶葉出口也需要鉛。

由於茶葉需保持乾燥,因此茶箱著重防潮結構,以焊接成方形容器,外層釘上杉木板成木箱,置入以油紙包裝的茶葉,最後以鉛密封並蓋上箱蓋。有時還會罩上一層麻布袋或籐編包裝,邊緣甚至會以條狀金屬再加以密封。

*陶德特別提到了木炭樟腦極缺的原因在於:清法戰爭時山區客家人被徵召從軍抗法,原先從原住民手中佔來的土地便被其再度取回,因此木炭與樟腦無法如常輸出,陶德認為戰後恐怕免不了又有一場土地爭奪戰要重演。

戰後殘破景象
*淡水遭封鎖,但基隆遭佔領,毀損更重。陶德記錄:「基隆幾已全毀。。。」

*戰後仇視洋人,攻擊洋行。

台灣觀察側寫
*十九世紀的台灣,由於氣候濕熱變化大,加上衛生條件不佳,有許多風土病 -> 季節性流行病

*清法兩軍到台灣後經常水土不服,死於風土病的人數比起戰場上的傷亡還多,也嚴重影響雙方的士氣與軍力。對法軍來說,在福爾摩沙最可怕的敵人不是清軍,而是各種難以醫治的風土病與惡劣天氣。

*陶德記錄:本地爆發霍亂,很多人因之死亡,這是每年8月台灣必然流行的病疫。神像遊街繞行,幾乎每天舉行,鞭炮、銅鑼日以繼夜響個不停。更夫增加二倍,他們用竹棒互擊作響,藉以嚇走惡魔,一般人很難在這種情況下入睡。(霍亂是本有的季節性流行病,但有沒有因為戰爭而更嚴重呢?)

*在Jean的信件裡多次提及有關華人作戰割首領賞的事情。

1884/10/08法軍在淡水搶灘作戰。此役清國稱為滬尾大捷。被捕的法國軍官楓丹上尉(Capitaine Fontaine)及戰死的法國士兵均被斬首,懸於福佑宮前,經法方透過英國領事交涉才取下。

*戰場上的清兵常為割取敵人首級而拖累作戰速度,或利用埋伏方式以取敵人首級,法軍除了戰死可能無法全屍外,甚至連病死的人也無法倖免地成為「金錢獵殺」的對象。

Jean批華人是個不打仗但會暗殺、盜首的齷齪可恥民族

*在陶德的報導中也紀錄著原住民的出草行為:「淡水河邊洋行區前草皮,聚集很多看熱鬧的人,興致勃勃的欣賞高插在竹竿上的兩顆原住民首級。首級獵於離大稻埕四小時路程的山區。」。
(如何知道首級是出草而來,戰時原住民仍然出草?原文均無解釋,對此點存疑。)

*除了對賞金獵頭這件事不解和憤怒以外,對於斬首之刑,法國人一樣無法接受。

Jean表示,對於台灣人民理所當然的從容態度,他用像喝一杯咖啡似的,來形容台人看待斬首處決是多麼的稀鬆平常。

*台灣夏天有季節性流行病,所以也有各種宗教活動以驅邪避凶、祈求病魔遠離,最盛大的是大稻埕霞海城隍祭典。

*作者提及陶德記錄:「個個拿著利器猛砍全身,即使血流不止也不喊痛,有的甚至用長竹刺穿臉頰」-> Tâng-ki,這種儀式現在也還有。

*戰爭期間也有發生排外教事件,陶德記載:「1884年十月不斷有新店、艋舺、大龍峒教堂被砸毀的消息,暴民還揚言欲攻擊大稻埕的洋行。」

究竟台民是因反外而反教?還是長久以來的反教情緒因戰爭而再次觸發衝突?其複雜成因中何種情緒為多雖難以區分,但教會確實因此成為受迫害對象。
華人與原住民
*Jean形容華人長得像黃猴子:「我們法國人好的像法國麵包一樣的好,對這些黃猴子並無惡意,他們細小往上拉的眼睛看起來就像獼猴的臉孔……不過這些獼猴的尾巴是長在頭上,而不是長在…別的地方。」 、「他們很機靈、很狡猾、愛吹毛求疵,可是碰到清楚明確又合邏輯的事情,卻又找不到人了,應當承認東方人就是如此。」 、「自古以來他們都會露出小精靈似的樣子和鑽孔機洞口般的眼睛……就是這樣。

Jean對台灣原住民的描述也充滿種族歧視,他說生番也像是猴子一樣醜陋,不僅骨瘦如柴而且懶惰,寧可幾天不吃飯也不願意去工作,把身體塗的藍藍(?)身上穿極少的衣服,甚至只有披著一條繩子,整天都在吸煙,特別喜歡吃老鼠

陶德在台灣的時間較久。他的觀察指出:「漢人婦女...掩齒竊笑、扭捏作態的小腳福佬女。」「平埔族婦女...天足不綁小腳、長相甜美步伐堅定有力,對人真誠恭謙,說話自然不做作。」

*陶德對客家人的印象較好,他認為客家人對於台灣山區土地開發確實有相當的貢獻,比起官府「開山撫番」要有用的多,常與原住民女通婚,是漢人與原住民間的緩衝,也是原住民漢化的重要因素。

華人凡事好奇難被信任。
陶德認為華人真是凡事好奇又愛湊熱鬧,而且總愛捕風捉影、語帶誇張,因此他常需要審慎判斷、辨明傳言與情報之真偽。
Jean也說信任華人就跟信賴一條腐爛的繩子沒有兩樣。

Jean另外指出:華人又髒又臭品味差:他們又醜,又髒,又臭,我們想像不出中國人身上到底有什麼味道,他跟我們所認識的各種味道都不同。手帕上噴點中國人的精華油,怎麼樣?呸!

*罹患砍頭偏執症、工作勤奮如馬驢。Jean:當我把一位抬起的時候,就算他不太會唬人,發出的尖叫聲卻會把人的魂魄撕開來,因為他以為我們要把他的頭砍下來…
一個中國人,我們把一個重擔套在他頭上,他會毫不猶豫的拉起來就走,一直走到該去的地方,把東西卸下來,然後回來,再走一趟,全部作業都不會中斷,好像永不停止的機器,爬上爬下都難不倒他們。

官場貪污嚴重,陶德指出:「孫開華將軍(當時淡水守將)「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如紳士般的懂得如何適度的取得「津貼」」!

*當差、當官的好像都沒有不拿之理,只是手法各有不同,但大家不僅心知肚明還視是理所當然,想要得到服務或方便,都得遵守此不成文規定。
結語
*此二份歐洲人的觀察記錄文本,可見以歐人角度親身觀察描繪的十九世紀末台灣,可作為觀察清法戰役與當時台灣的另一視野,亦兼可瞭解在台法兵及洋商之心境際遇。

法戰爭帶來的影響是台灣發展自此重北輕南,更強化了官紳合作的經營模式,這也是一個視此戰役為重要關鍵可深入探討之研究。此推論如何達成,作者並未深入論述?

*此戰役為清政府面對西方列強首次足以匹敵的一場現代化戰爭。但除了北台灣戰場,清國軍隊小勝之外,整體戰爭結果不利於清國?!

本文研究分析也多以書中敘述面向為主,舉凡相關教育、藝術或婦女…等議題,不在兩位歐洲人的關注之內,本文也因而付之闕如,未來值得更進一步從長時間的歷史觀察,進行多面向的比較分析,以瞭解歐洲人對台灣的觀點及其變化,甚至可以加入其他東方國家,如日本等國對台灣的觀察,來與西方國家做相互比較,都是很值得再深入研究的議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