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月17日 星期二

「29暝」的秘密

這篇文章的發想來自一個小問題-不知道你有沒有想過?

今年農曆的最後一天是十二月三十日,也就是說,按照華語(Mandarin Chinese)的思維,農曆的「除夕夜」應該就是在三十號的晚上。可是呢,台語卻是把「除夕夜」叫做「29瞑」。

29

問題意識就這樣生出來了。以下是喵比豹的初步探討,給大家參考,往後有機會可以多多發展此一議題喔!

農曆分大小月,但都是29暝。

雖然小學課本好像有教過(?),不過這邊還是再重複的講解一次。「農曆」是西洋傳教士湯若望(Johann Adam Schall von Bell,出生於神聖羅馬帝國科隆市)所制定的,這套曆法剛制定好的時候稱作崇禎書曆,不過大明還來不及頒布就滅亡了。清國建立後,湯若望將崇禎書曆稍作修改,在1645(順治二年)以滿漢蒙三種文字,頒布了「順治乙酉年時憲曆」,這部曆法在當時又被稱為「西洋新法」。1664年(康熙三年)發生政治鬥爭,西洋新法遭到廢除;然而經過幾次針對不同曆書的測試後,清國政府發現「西洋新法」最為準確,遂于1669年(康熙八年)重新頒布了西洋新法,至乾隆時改稱時憲書,而一直沿用下去。

眾所週知的歷史事實是台灣在1684年(康熙23年)被編入清國的版圖之中;此後雖然清國屢屢實施海禁政策,但是移民仍然源源不絕的湧向台灣。加以清國的各種國內制度漸次在台實施;我們可以合理推論,偷渡來台的移民和清國涉台政府官員,把當時的「曆法」帶到台灣來了。

這套曆法有幾個規則。跟我們要探討的主題相關就是月份的制定這一部分。

月朔-月球在太陽和地球排之間,且三者排成一直線,即是每個月的第一天,而由這一個月朔到下一個月朔,即為一個月;這樣的一個月其實就是太陽、月球和地球排成一直線的週期(Synodic month,會合周期),如下圖。



朔望月因為是「日月地三者成為一直線」的週期,因此不是月球繞地球一圈的週期。平均一個朔望月是29.5天,但因為月球軌道受太陽影響產生的攝動(perturbation),朔望月的時間就有長有短;農曆裡的大月30天,小月29天也就因此而來,但總是為了要維持初一剛好是月朔。每年大月的次數稍多於小月,如果回顧1976 - 2014 這38年,農曆12月為大月的次數有24次,也就是說,跨年夜為12月29日的機會是相對較小的。

台語為何不是用較常出現的12/30,卻用相對少出現的29暝來稱呼跨年夜?

考察1871年出版的英華口才集(廈門白話手冊/A Manual of the Amoy Colloquial,John Macgowan著),即有收錄「29暝」一詞(保留原文白話字的使用)

書中第154頁有如此對話:

問:Tn̂g-lâng ū tùi-tiōng jī-káu-mîⁿ mah?(唐人有對重29暝mah?)

答:Ū, sǹg-chòe chi̍t-nî iàu-kín ê ji̍t. (有,算做一年要緊ê日。)

我們是否因此就可以推斷台語中「29暝」的說法及意義均來自廈門移民呢?恐怕無法如此武斷的下結論。如果考察現今中國廈門一帶,29暝,30暝兩種說法都存在,端視該年十二月是大月還是小月而定。「29暝」並未在廈門成為指稱「跨年夜」的固定說法。

1955年由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出版的「基督徒及台灣慣俗」,在第一篇年節的第一章「新年。元旦」中提到(保留原文白話字的使用)

Sè-sio̍k lâng tī 29 mê, chiū sǹg kah-chí lâi tēng “Khui-chiaⁿ” á-sī kóng “Khui-chhun” ê sî. (世俗人tī 29暝,就算甲子來定「開正」抑是講「開春」ê 時。)

同篇的第十九章「婚姻月」中則提到替童養媳結婚的習俗,當中說:

...só͘ io ê sim-pū-á nā kàu kiat-hun ê sek-tòng nî-lêng,chiū tī hit nî ê nî-boé, siat-hoat hō͘ in hun-in, che kiò-chò “kap pâng,” á-sī chò toā-lâng, sak chò tui, kî-ji̍t khah siông sī koè nî mê-hng 29 mê, á-sī 30 mê.(所 育 ê 新婦仔『指童養媳』 若 到 結婚 ê 適當年齡,就 tī hit 年 ê 年尾設法 hōo in 婚姻,這 叫做 「合(kap)房」,抑是做大人,sak做堆,期日 khah 常是過年暝昏29暝,抑是30暝。)

雖然至此的文獻爬梳仍然是非常粗陋的,但是可以看出一些端倪,得出如下推論:

農曆大月為三十日,小月為二十九日,十二月二十九日或三十日都可能是一年的最後一天,而在台灣,無論「跨年夜」是二十九日晚或三十日晚,都被稱作「29暝」;「29暝」是台灣特有的且重要的日子。

為什麼是29呢?它反映了什麼?

傳說透露了玄機。

中國的過年:除夕、貼春聯、放鞭炮,與年獸傳說相伴隨,增添趣味性。台灣的過年習俗的形成,雖然與古時候來自大明及大清的移民有關,然而卻在某個不可考的時間點,發展出與「年獸」迥異,且毫不相干的傳說故事。

傳說故事的第一個版本(註一)如下(依原文轉寫為教育部羅馬字)

講過年逐家新正年頭,相tú著頭lóng ē講「恭喜!恭喜!」。卡早的ê傳講siánn-mih地牛beh反身 叫做大地動。啊,抑這消息一下傳出來了後,抑家家戶戶逐家想講:「哇,抑過年暗會地動哦?﹙Hit當陣無講teh過年啦!﹚十二月二九暗乎,ē大地動啦。抑算講kui-ê人lóng ē死。哎,tann beh án-tsuánn?」抑tann to出外ê囡仔啦、抑是tsia--ê lóng ài通知轉來honnh 。

傳說故事的第二個版本,收錄在李獻璋編輯,1936年出版的台灣民間文學集中的「過年緣起」一章,摘錄故事如下(依原文改寫為台語文並採用教育部羅馬字)

管油燈 ê燈猴因為少人去kā拜,心中tō有怨恨,tsiūnn天庭kā玉帝稟(pín)報世人作惡多端,所致:「玉帝為beh摒掃tsit種非常罪惡ê人類,kā tsit-ê thái-ko kah bē堪得 ê地球殼koh新造,決,tī十二月三十日 ê夜深時沉地,beh叫人類相當 ê覺悟kap準備。」...逐家聽著tsit-ê hiông-hiông來ê怪消息,kán-ná好天去hōo雷tsim--著án-ne。...到tshun一禮拜tō beh沉地 ê「24」ah。Tō先kā長年服祀(ho̍k-sāi)ê神明送轉去天頂。然後tō開始thâi豬倒羊kap人生餞別(tsián-pia̍t)...觀音佛祖聽著beh沉地,大發慈悲,緊tsiūnn天庭kā玉皇大帝求情:「上天有好生(hònn-sing)之德,hia-ê人雖然有罪,mā無應當受滅絕(bia̍t-tsua̍t)ê重罰,望玉帝寬容。」,玉帝聽奏。結局,人類án-ne tō thang慶生存。

台灣的過年傳說故事,都有同樣的母題:大地震和末日。

住在台灣的人都知道這裡是個地震之島,自古以來台灣這塊島嶼就沒有停止過搖動,只是搖動的大或者小。想當然,住在島上的人,始終都因為地震而擔驚受怕。根據記錄,1848年12月3日(清道光28年11月初8),雲嘉地區大地震,根據記載推估,當時地震規模應有七級,房屋全倒五百間以上,死亡超過千人(註二);而在李獻璋編輯的台灣民間文學集出版的前一年,1935年4月21日(乙亥年3月19日)也發生了芮氏規模7.1的新竹州台中州大地震,死亡人數3276人,房屋全倒17907戶。

地震帶來的災害和因此產生的對死亡的恐懼,是從大明或大清的國土移民來台灣的人們,必須面對且無可逃避的環境挑戰。文學、傳說故事,便成了面對環境挑戰,而技術無能為力時撫平心靈的出口(註三)。

文學留下了印證。

孫元衡,1705 -1708 年間任台灣府海防捕盜同知,在台詩作三百餘首,收錄在赤坎集中,其中一首:暑中書所歷,如此描述他對台灣水土的不適:

羈愁島嶼倍關山,浮世何由駐好顏?日月總如行水上,晦明不似在人間。
地能簸蕩沙能沸(歲屢地震),風最顛狂雨最慳。填委簿書當溽暑,投荒偏未許投閒!


台灣自己出產的文人,林占梅,鄭用鑑(鄭用錫族弟),則以詩記錄了1850年左右,大地震之慘烈:

林占梅,地震歌:

天朗氣清日亭午,閒吟散食步廊廡。耳根彷彿隱雷鳴,又似波濤風激怒。
濤聲乍過心猶疑,忽詫棟樑能動移。頃刻金甑相傾碎,霎時身體若籠篩。
廄馬嘶蹶犬狂吠,智者猝然亦愚昧。悲風慘慘日無光,霎爾晴空成晝晦。
扶老攜幼出門走,忙忙真似喪家狗。更有樓居最動搖,欲下不得心急焦。
心急勢危肝膽碎,失足一墮魂難招。蟻走熱鍋方寸亂,兩腳圈豚繩索絆;
窘逼轉愁門戶狹,攀援不覺窗櫺斷。如逢虎狼如觸蠍,形神惝怳魂飛越。
偷眼視之但溟茫,滿耳聲聞唯窸窣,千家萬家齊屏息,大兒小兒多避匿。
少選聲停地始平,相顧人人成土色。地平踏穩相欣告,眾口一時同喧噪。
老者無眾少者疑,從此夜眠心不怡。東南雖缺地無縫,豈有妖物簧鼓之?
自是乾坤氣吞吐,世人哪得知其故。幸哉淡水尚安全,可憐嘉、彰成墟墓。
試問既震何重輕?消息茫茫歸劫數。長歌賦罷心轉愁,驚魂未定筆亦柔。
此情回首不堪憶,此身猶自隨沉浮。安得長屋縮地法,居無樂土免煩憂。


鄭用鑑,地震行:

臺陽疆域二千里,四面瀚海中都市。尋常坤軸忽動搖,屋宇傾頹城郭圯。
有聲振撼自東來,驚破夢魂茫側耳。天翻地轉風力豪,萬竅不約齊呼號。
恍似鬼神行空陷日榖;復如蛟龍起陸乘秋濤。此時萬戶同屏息,存亡生死爭呼吸。
顛蹶同深避劫哀,張皇無術向隅泣。徘徊吊影行自愁,人與大地同一浮。
乘槎未許到星闕,採藥何年傍祖洲。賦罷此行發長歎,功名富貴無心看。
醉中俯仰天地寬,休憂滄海桑田換。


一般民眾不是文人,自然不可能創作這樣的詩句。但是,他們創造了地震的傳說;台灣地震的傳說故事與末日恐慌結合在一起 − 一旦無法順利度過地震,那便是一切的終結。能夠逃過此一劫難,便如同迎接新生!然而,台灣一年到頭都有地震,因此這種劫難是不可能停止的,他會一直反覆出現,一直考驗人們的生存能力;在這樣的末日情懷下,一年的最後一天,成了最大的考驗!

小結

所以「29」那天夜晚對台灣人來說意義重大。因為,最後一天若是地沈了,一切都將烏有;在這樣的大災難發生之前,全家人應該團聚好好吃一頓才是。29日就是最後一天之前的那一天了(因為12月最多就是30天)!倘使該年的十二月是有30天的大月,台灣人仍然將跨年夜稱為29暝 − 因為這代表的就是一種末日情懷,最後的聚餐。29暝的內涵義反映了移民們對地震災害恐懼的集體記憶。

29暝成為台灣過農曆年的特殊標記;這個標記,在同樣過農曆年的中國、越南、韓國以及日本(註四)是找不到的。

清國時期的農曆年,因中央曆法的頒布實施而成為全國性節日 − 全國時間同步化的一齊放假,是一個由上而下,權力運作的結果。清領時期的台灣自然無法自外於國家力量干預民眾作息的施為。然則,29暝的意義,則是移民來台的人們,適應環境的過程中所生長出的新產出,賦予舊名詞新意義的動能在此展現。「傳說」在此所扮演的角色,既非是等待考證的歷史,亦非「可信」或「不可信」的二元對立判斷;它是一群人對自身處境的詮釋,而與集體記憶或習俗連結。




註一:桃園縣民間文學集, 龜山鄉閩南語故事(二),第四頁。講述者,黃盈裕 ;採錄者,郭慶汎、吳素枝;時間,2004/4/29。(依原文將部分改寫為台灣羅馬字以符合實際台語使用情境)

註二:鄭世楠,葉永田。2001。台灣歷史災害地震對社會文化的衝擊。921震災與社會文化重建研討會。

註三:陳忠信。2008。解釋與安頓 ──試論台灣原住民地震神話之治療義蘊。興大中文學報 增刊—文學與神話特刊,23:393-428.

註四:日本於明治六年廢除舊曆。但在今日,日本某些地區仍然會舉行舊正月(春節)的祭典,比如名古屋至2015已經舉辦過八次的春節祭(http://www.n-cj.com/

3 則留言:

  1. 註四日本過舊新年 he 完全是現代中國 ê 形 (in 邀請--ê),完全無日本年 ê 款

    回覆刪除
  2. 我最近問日本人,伊講in過年無傳說故事
    Kanna 知影生肖故事 niâ,he 比賽內容 kah 咱台灣差不多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