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9日 星期四

台語迷思(四)

4. 華語語詞,台語中一定有對應的詞彙

身為一個相對有較多專業的台語工作者,經常會被學生或路人甲乙丙丁問到:「這個XX ,台語怎麼講?」說穿了,這類問題就是:XX的華語是這樣講的,那要怎麼用台語來講呢?這類問題的背後有一個基本假設:華語跟台語,應該要能夠對應才對!
「華台語對應」是一個很普遍的對台語的迷思。要破解他,且讓我們先來看一個例子:

小明剛學英語的時候,常常會問老師一些問題,比方,蘋果的英語怎麼說?時鐘的英語怎麼說?老師總會笑嘻嘻地回答他這些問題。
等到小明長大了,有一天朋友請他把一首唐詩翻譯成英文,「這個,英語怎麼說?」英語老師一看也傻眼,因為這個句子是:「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到底是要逐字翻譯呢?還是要把其中隱喻也翻譯出來?華語跟英語能夠整齊的對應嗎?
***
小明剛學英語的時候,不知道蘋果、時鐘的英語怎麼說,是因為他缺乏這些英語的詞彙。同樣的道理,有些詞彙,人們知道華語怎麼說,卻不知道台語要怎麼說,這是因為缺乏台語詞彙的緣故。比如以下幾個華語詞彙:逃學、輟學、交易熱絡、嬰兒車、木棉樹、樹叢;對於台語詞彙夠豐富的人,要把這些詞彙轉換成台語詞彙是非常輕鬆的事情。
所以,通常沒有辦法將華語已知的名詞以台語表達,是因為台語詞彙的缺乏導致。不過,這並不是答案的全部;且讓我們看看小明長大後遭遇的唐詩中翻英難題。
「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的英語翻譯有很多種不同的版本,有的只是照字面上的意思翻譯,有的會顧及詩的隱喻;但是不管怎樣翻譯,都做不到百分之百的格律翻譯以及比喻隱喻的完整表達。換句話說,華語跟英語是無法整齊對應的,要不然,就可以完美翻譯了呀!
華語的一些句子,甚至簡單到一個單詞,要用台語表達的話,其實等同於「翻譯」。因為,華語跟台語是兩種不同的語言,不同語言也等於不同的世界觀。舉個例子,華語的「藍色」,台語怎麼說?如果你以為台語說「藍」等於華語說「藍」那就錯很大了! 舉個稍微複雜一點的例子:「蘿蔔與棍子」這句包含隱喻(軟硬兼施)的華語短句,台語怎麼說?字面上直譯就會失去隱喻而變成不倫不類的怪台語了...
~~~
「華語跟台語,應該要能夠對應才對!」這是一個迷思,是一個錯誤的觀念。
華語跟台語只有部分能夠相互對應,這可以互相對應的部分通常是一些名詞:比方如果有人問:「黃喉貂台語怎麼說?」那我可以回答:「羌仔虎。
上面列舉的幾個名詞也可以有這些對應:

  • 逃學:cháu-o̍h(走學)
  • 輟學:soah-chu(soah書)
  • 交易熱絡:seng-lí ka-ia̍h (生理ka-ia̍h)
  • 嬰兒車:ni-bó-chhia(奶母車)
  • 木棉樹:pan-chi(斑芝)
  • 樹叢:nâ-pô͘ (林苞)
小明有一天看到一個阿伯衣服濕透地從他面前走過,忍不住自言自語:「伊身軀是kōaⁿ水抑是雨水?」

覺得好笑嗎?如果不知道笑點在哪,讓我告訴你:因為小明將華語的「汗水」直譯成台語,變成「kōaⁿ水」;但是,汗水在台語中,只要說「汗(kōaⁿ)」就可以了。「kōaⁿ水」通常是指華語的「水腫」。

即使名詞在華語台語之間通常可以找到對應,但在對譯時,也不可以直接的一個字一個字對應著翻譯喔!

~~~

至於動詞跟形容詞,因為牽涉到語言使用者對這個世界的看法,他們往往很難在不同語言中有完美的對應。參看以下台語華語的幾個動詞比較:


台語跟華語之間詞彙的對應可能是一對多,一對一,多對一,或者無對應。
許多人問的:「XX台語怎麼講?」經常是兩種語言彼此無對應的情形。碰到語言之間無對應的情形,華語這樣講,要翻譯成台語,就必須先知道華語的意思,掌握台語的語法、構詞規則,再進行翻譯,這樣才不會變成字面翻譯的怪台語 - 完全按照華文漢字硬翻或者僅就華語表面意思翻譯。比如「蘿蔔與棍子」,台語可不能講成「âng-chhài-thâu kap chhôe-á(紅菜頭kap箠仔)」,而是剛好有一句適合的台語諺語可對應:「ia̍h tio̍h chhôe, ia̍h tio̍h moâi(抑著箠,抑著糜)」(假如這句台語你還是看不懂,那就真的是您台語知識的缺乏了)
許多人問的:「XX台語怎麼講?」常常是華語在現代中產生的新詞彙,但台語仍然缺乏這些詞彙。這時的問題就是「台語需要新創詞彙」了!
台語若需要新創詞彙時,依然要依循「先了解新詞彙的意義(不管是來自華語、英語或其他語言的詞彙),再依照台語本身的語言邏輯設計新詞彙」。
~~~
說到底:「XX台語怎麼講?」,大抵來自三種情形 - 台語詞彙缺乏,台語新創詞彙的缺乏,或是硬要找出一對一的台華語對應。
硬要找出一對一的台華語對應是最為錯誤的台語迷思,但通常有這種迷思的人,本身的台語詞彙也是非常缺乏的。
恐怕有不少人有另一種迷思,認為「台語新創詞彙的缺乏,是因為台語是一種不適合現代的語言。」但其實,「任何的語言都可以用來表達任何的思想、知識、技術等等,即使他們用來表達的方式不同」。台語新創詞彙的缺乏是因為台語的使用受到長期壓制所導致的結果,台語的使用在近代從教育場所、公共場所、媒體直到家庭,受到制度性且全面性的壓制;這部分相關深入討論非常多,我就不在此多言了。
~~~
下次,當你要問「XX台語怎麼講?」時,先想想,自己是不是在找台華語對應?是不是陷入了語言對應的迷思陷阱?「XX台語怎麼講?」的XX是不是台語本有的,在地的講法?或者,你其實需要的是華語翻譯成台語的表達方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