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20日 星期六

台語伊索寓言翻譯

翻譯,是他種語言、新知識進入本地的重要渠道,藉由翻譯作品的刺激,也會激發本地文學的生命力。

《伊索寓言》(Aesop's Fables)是流傳在歐洲的民間傳說故事集,在十九世紀時,也開始有一些故事被翻譯成台語進入台灣,使當時的台灣人接觸到西方世界的思想,這些翻譯如下列舉:

《台南府城教會報》(現:教會公報)是最早用白話字書寫將台語書面化,並且翻譯這些西方作品的媒體。更有趣的是,當時有不少伊索寓言的版畫也一併印在報紙上,增添民眾閱讀的樂趣。如下圖〈貪字貧字殼〉和他的附圖: 貪心的狗。


以白話字(也就是俗稱的羅馬字,拉丁字母符號)書寫台語的確起步最早。不過,以漢字作為媒介書寫「台灣話文」在日治時期開始不久後也邁出步伐。漢字台灣話文翻譯的伊索寓言,最早的可能是這篇:1901年,《台灣土語叢誌》〈鳥鼠ノ會議〉,作者(筆名)双木生。看以下的圖片:




從早期的漢字台灣話文中可以確定幾件事:

第一:這些是道道地地的台灣話,是日常生活中的白話,而文言文、漢文。

第二:這類文章的出現,表明十九世紀的台灣知識份子,已經具備能力以漢字書寫台語

第三:重點在這裡!這些知識份子以漢字書寫的台語,採用了大量的「訓讀字」,意思就是:其實很多台語的詞彙,根本沒有相對應的漢字可寫;又或者,這些知識份子找不到相對應的漢字來寫這些台語詞彙,所以他們就用了漢文中意思與台語詞彙相近的字詞來書寫。為什麼可以這樣確定呢?因為在圖片中可以看到,漢字的旁邊都有加上日文假名來標注發音,那些發音就是台語發音。舉個例子,漢字寫:「彼等鳥鼠,被貓咬死真多」,這句話裡面的「等」要讀成「 エ エ」,也就是寫成白話字的:ê,教育部推薦用字的:个;「被」要讀成「ホオ」,也就是寫成白話字的:hō͘,教育部推薦用字的:予;而這段話的最後一個字「多」則要發音成「ヲエ」,也就是寫成白話字的:chōe,教育部推薦用字的:濟。(補充:學過日文的朋友,沒看過假名ヲ?那是因為,ヲ是台語假名,是日本人特別為台語設計的哩! )(所以這個句子用現代台文寫的話是:彼个鳥鼠,予貓咬死真濟;hit-ê niáu-chhí , hō͘ niau kā-sí chin-chōe.

不少人有三個誤以為

第一個誤以為是以為用漢字書寫的台灣話文,一直到1920年代以後才出現,在台灣話文論戰中才現身。其實台灣話文在日治時代開始後不久就出現了!

第二個誤以為是以為,日治時期以漢字書寫的台語就是漢文。大錯特錯!漢文是漢文,台語是台語;漢文是用來讀的,台語是用來說的;漢字寫出來的東西,如果念出來跟口語差異不大,那才是台語喔!

第三個誤以為是以為,只有「歌仔冊」以漢字書寫台語。其實是有兩群社會階層截然不同的人以漢字書寫台語:一是有漢學基礎的台灣知識份子,再是漢學基礎薄弱或未受過教育的草根庶民,他們在書寫台語的漢字選擇上有差異喔!這邊就不多談了。

對了,最後說明一下,像《台灣土語叢誌》這類書是日本殖民政府公辦,開放給日本人和台灣人投稿,文章是要給日本人看的,好讓他們可以學習本島語言。《台灣土語叢誌》裡面的內容不只台語,也有客語哩!(這篇〈鳥鼠ノ會議〉的作者双木生可能是姓林的台灣人?)

書寫台語到底要用羅馬字好還是漢字好?其實,都可以。不過,寫台語文章時,到底哪個詞要用哪個漢字,從古至今爭議都一直存在,那麼,不確定到底哪個漢字合用的時候,乾脆就用羅馬字拚寫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