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有個錯誤觀念,認為台語跟華語的差別只在「發音」的不同。比方:「...劉呼澇、陳呼澹、莊呼曾、張呼丟。...吳呼作襖,黃則無音,厄影切...」《臺海使槎錄》,然則,台語和華語的差異不僅在於「發音」的不同,語法更是差大碼!
語法是什麼?
句子是由很多詞所構成,詞的排列順序就構成了語法。就比如,有引擎跟四個輪子,可以載人,會跑的就是汽車,不過每個廠牌的汽車在設計上都有不同、獨到之處。同樣的道理,人類發出的帶有訊息的聲音且能夠溝通彼此的就是語言,不過每種語言的語法都有不同、獨到之處呢!
以下,用台語、華語、Pangcah說明語法。
句子是由很多詞所構成,詞的排列順序就構成了語法。就比如,有引擎跟四個輪子,可以載人,會跑的就是汽車,不過每個廠牌的汽車在設計上都有不同、獨到之處。同樣的道理,人類發出的帶有訊息的聲音且能夠溝通彼此的就是語言,不過每種語言的語法都有不同、獨到之處呢!
以下,用台語、華語、Pangcah說明語法。
圖一 |
看圖一之3的Pangcah,它的語句基本順序是,動詞出現在最前頭,依次是主詞,受詞。這種語序我們說他是VSO(Verb Subject Object)語序,而台語華語則都是主詞出現在最前頭,依次是動詞,受詞,也就是SVO(Subject Verb Object)語序。雖然台語華語在語序上歸屬同一類,然則,細節上是否也一樣呢?
「他打小明」的台語怎麼說?如圖一的2、2.1,可以說成 伊phah小明,也可以說成 伊kā小明 phah。如果說成2的時候,人們會覺得台語華語的語法沒什麼不同,但是說成2.1的時候,就會感覺出兩者間的差異:台語有介系詞 kā ,而當使用這個介系詞的時候,動詞會移動到緊跟在受詞之後。
介系詞kā在台語中其實很常出現,不少人將其類比成華語的「把」,假如是這樣的話,上圖1的句子「他打小明」說成「他把小明打」也通?其實這樣在華語中是不通的,但是「他把小明『抓起來』打」的句子則是可以的。簡單的講,台語的「kā」並不等同於華語的「把」。
「他打小明」的台語怎麼說?如圖一的2、2.1,可以說成 伊phah小明,也可以說成 伊kā小明 phah。如果說成2的時候,人們會覺得台語華語的語法沒什麼不同,但是說成2.1的時候,就會感覺出兩者間的差異:台語有介系詞 kā ,而當使用這個介系詞的時候,動詞會移動到緊跟在受詞之後。
介系詞kā在台語中其實很常出現,不少人將其類比成華語的「把」,假如是這樣的話,上圖1的句子「他打小明」說成「他把小明打」也通?其實這樣在華語中是不通的,但是「他把小明『抓起來』打」的句子則是可以的。簡單的講,台語的「kā」並不等同於華語的「把」。
圖二 |
第二圖也加上Pangcah做說明,除了基本語序的不同,圖2之3的Pangcah例句中還看到to跟no這兩個「焦點」。這是什麼呢?在台灣南島語言裡面,有著焦點系統,用來匹配主詞、受詞、工具、事件、地點等等。(咦?怎麼感覺大家對此很陌生?明明台灣是南島語言的故鄉啊!)這句話裡面:milada' 是動詞「借」,cira是主詞「他」,to是斜格/受格焦點,cudah no kawas是受詞,意思是鬼神的膽量,其中的no是屬格標記,cudah是膽量,kawas是鬼神。
恩,大家對南島語言不太熟悉,從今以後要多加留意南島語言囉。
圖三 |
接下來繼續舉例來談台語華語的語法差異。來看第三圖。
這裡談的是比較級的問題。圖三之一,華語「小明比小華高」,台語可以說成2 或 2.1 - 在台語裡面出現了 khah (較,坊間一般寫「卡」),華語則無。注意比較1跟2,華語用連接詞連接A、B兩物,最後是用以比較的形容詞,台語則在形容詞之前一定要出現副詞khah,不能省略。(如果你覺得可以省略也不會怪怪的,那是因為華語影響。。。)
這裡談的是比較級的問題。圖三之一,華語「小明比小華高」,台語可以說成2 或 2.1 - 在台語裡面出現了 khah (較,坊間一般寫「卡」),華語則無。注意比較1跟2,華語用連接詞連接A、B兩物,最後是用以比較的形容詞,台語則在形容詞之前一定要出現副詞khah,不能省略。(如果你覺得可以省略也不會怪怪的,那是因為華語影響。。。)
圖四 |
副詞khah緊跟在形容詞之前形成比較級,所以在台語中有圖四的用法。
圖四的2跟4,都是在兩個要比較的名詞之間插入khah+形容詞,華語無此語法。
圖四之一的華語如果說成「笨還要慘死」,恩?怪怪的。
圖四之三的華語如果說成「賊更兇惡人」,恩?怪怪的。
語法錯誤的話,聽起來就會怪怪的,雖然你可能還是能夠知道這句話的意思。
這邊再舉一個「正在進行式(英文的-ing)」的句子當例子來看台語華語得差異:
以上的例句中可以看到華語通常可以用「著」來標註正在進行中的或持續進行的動作。比如,打拼著,雨下著,坐著,站著,笑著。。。也就是動詞+著。
台語中用來標註正在進行或持續進行的動作,則是在動詞前面加上 teh (不同腔調可能發音成tih/leh/lih),比如teh phah-piàⁿ,teh 落雨,teh坐,teh徛,teh笑。
不少人把華語「著」混淆入台語的使用中,比如「(華)他騎著腳踏車」,台語竟講成「伊騎著跤踏車」,其實符合台語語法的講法是:「伊teh騎跤踏車」。因為這種語法錯誤太常見了,以致於有些人會反駁認為「伊騎著跤踏車」是可以接受的句子;但只要想想下面的例子,就知道這完全無法接受:
(華)我從小看著小明長大。
(台)我自細漢看小明大漢。
思考以上的例句,台語絕對不可以說成我自細漢看著小明大漢。華語用以表示持續狀態的「著」不可以直接套用在台語中。
圖五 |
若把語言的特徵簡化表示,可以得到如圖六的由外而內的三層殼:詞彙,音韻,語法。受到語言接觸的影響,詞彙是變動最快的一層,越往內層變動速度越慢。考慮這三層的話就會發現,今天台語面對的問題是,本身的舊有詞彙一直流失,創造新詞彙的能力不斷衰減,華語詞彙則是一直在替代台語詞彙;更嚴重的是,音韻往華語方向傾斜,甚至最內層的語法也往華語方向傾斜!
「台語華語化」:明明是華語語法,套用到台語中好像也很順?不不不!因為你身處在華語鋪天蓋地的結構之中啊!語法錯誤的句子被當成正確的語句,甚至被當成「語言自然演變」了!?如果台語本身的三層特徵都變得跟華語一樣了,台語還存在嗎?
回到圖一跟圖二,台灣南島語因為與華語差別更大,語法受華語影響而訛誤的機會相對小,是以,南島語在台灣的處境是被強勢華語直接消滅(不能同化你就把你消滅...)(請配合圖六反思)。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