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4日 星期一

再談台語翻譯 - 說台語的人只能依照漢字念台語?

上列的youtube連結是一位對台語有熱情、很奮進的青年所做的小影片。影片中,他用台語唸出本屆立委的名字。很可惜的是,當他遇到原住民立委的姓名時,把他們的名字按照華文漢字的音譯,又音譯成台語。比如:Kawlo iyun pacidal,他就照著高潞・以用・巴魕剌這樣的漢字,唸成Ko-lōo Í-iōng Pa-tsî-la̍t;Kolas yotaka,也是照著谷辣斯·尤達卡這樣的漢字去念人家的名字。
這樣的「念台語」的方法有幾個問題:
第一,華文漢字寫原住民的名字,是一種音譯。如果照著華文漢字唸出這些漢字的台語音,那樣是對著華文音譯,譯到後來,跟原來的發音相差恐怕不只千里。
第二,有人指出「老一輩,很多人唸外語、日語的人名與地名,相當部份是照漢字唸台語文讀,Yokita只是照步來,使用傳統辦法來唸,很正常。」,很抱歉,這並不是正確的觀念。首先,用漢字來寫的日文,確實日本時代的台灣人會把這些字按照漢字台語音讀出來,比方林茂生在新台灣話陳列館中舉的若干例子。但是,有些日文是用假名來的呀,那裡有漢字台語音可以遵循?這種情況,台灣人就用自己習慣的發音音韻,來模仿日語的發音,像是oo-jih-sáng(民間一般寫成歐里桑)就是一個很通俗的例子。另外,如果語源不是日語而是印歐語系的語言,更加不可能用漢字去表達,台灣人怎麼翻譯發音?舉兩個例子,歐洲寫成Au-lô-pa(用漢字去湊,接近歐羅巴),Europe為什麼是歐羅巴?用德語或者法語唸唸看就是了!印度有個地方叫做Bông-bâi,這是哪裡?原來是孟買!但是按照孟買這兩個漢字去發台語音會變成Bīng-bé,於是很清楚的,Bông-bâi是按照Bombay的發音來進行台語的音譯而寫下的。
第三,即便是要用漢字發台語音,也是要以台語為主體思考音譯,而不是以華文漢字為主體,這樣會使原本想要表現台語主體的好意丟失,反而淪為華語的附庸。舉個例子,kanakanavu這個台灣南島語族,現在華文把它寫成卡那卡那富,按照這個華文漢字唸成台語,就會變成khá-lô-khá-lô-hù(ㄎㄚ ㄌㄜˊ ㄎㄚ ㄌㄜˊ ㄏㄨ),天啊!這像話嗎,已經跟原來的發音相差十萬八千里了啊!這就是以華語/華文為依靠,把漢字當主體,台語淪落為附庸的下場。
台灣在清領時期的文獻就有記載kanakanavu一族。清代文獻中,或將其寫為簡仔霧,或是干仔霧,台語唸起來是kán-á-bū/kan-á-bū。即便這些文獻的書寫是以漢字為符號,書寫者對音譯的思考,很可能是以台語為主體,音譯出來自然較為貼近原來的發音!
無論是Kawlo iyun pacidal或Kolas yotaka這些人名本來就不是漢字所擅長音譯的;蓋因漢字記音的功能實在太差,很多語言學者都指出過,外語一旦被翻譯成華語用漢字書寫,發音經常都是走樣到天荒地老也不足為奇。
羅馬字拼寫台語是好物!除了可以寫出能夠用漢字表達的台語字詞之外,還可以寫出難以用漢字表達的台語字詞。此外,在翻譯外語的方面,直接用台語羅馬字拼寫比使用漢字彆扭的音譯容易許多。在這個例子裡,沒有學過Pangcah的非母語人士,不太可能標準的把Kawlo iyun pacidal或Kolas yotaka唸出來;不過,正如上述,「音譯」的工作就是要讓這些外語能合於台語的發音系統並且又能貼近原音啊!
最後,還是要鄭重給大家建議,台語的翻譯,請不要再繞一圈從華文漢字翻譯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