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19日 星期六

韓國人也懂漢字?

想像一下以下這種情況:大家日常生活都講A語言。可是,市面上的報紙、書刊、雜誌、政府公文等等,通通都是寫英文。也就是說,只有當一個人學會讀寫英文以後,他才是受過教育的、階級較高的份子。換個方式來說,人們的閱讀、知識等等,通通來自外語。而母語則無此用途。



這種「外語是高階語言,能書寫;母語只是口語,是低階語言」的詭異狀況發生在公元前108年漢朝入侵朝鮮半島之後,並且持續了千年。翻閱韓國古代文獻,會發現,天哪!那根本就是漢語文言文呢!所以韓國人當然懂漢字啊。不過,這種把外語拿來當作書面語使用的情況在西元四世紀時就有了一些轉變;根本原因在於,韓語跟漢語是完全不同的語言,韓語是大眾的母語,卻把外來的漢語當作位階較高的語言使用,根本就是在製造階級流動的障礙啊。

西元四世紀左右,韓國出現Itwu/Idu (吏書) - 把漢字純粹當作表記韓語的符號使用:實詞(名詞,動詞等)部分採用漢字原意,虛詞(詞綴、字尾變化等等)部分只管發音不管漢字意思。比如下方的寫法:

漢文:蠶陽物,大惡水,故食而不飲。
吏讀文(斜體部份為吏讀):蠶陽物是乎等用良,水氣厭却,桑葉喫破爲遣,飲水不冬

但是這樣還是有些問題。因為,畢竟這種寫法還是太過依賴漢字,要在一般民眾當中普及並非容易的事。

於是到了十五世紀,李朝世宗大王召集了學者,頒布了「訓民正音」,也就是我們今天認識的標準韓文。訓民正音序言說明:「國之語音,異乎中國...故愚民有所欲言而終不得伸...新制二十八字,欲使人人易習,便於日用 矣……假中國之字以通其用,是猶枘鑿之鉏鋙也...昔新羅薛驄,始作吏讀...然皆假字而用,或澀或窒,非但鄙陋無稽而,至於言語之間,則不能 達其萬一焉」。

可惜的是,訓民正音的推動並不順利,漢文既得利益者的士大夫階級強烈反對,而世宗大王則在四年後去世。以拼寫為基礎的訓民正音在往後的很長一段時間淪落為地位低下的「女人書寫」和「僧侶書寫」,直到二十世紀,韓國國族意識抬頭後,訓民正音才被往上拉抬具有韓文的國家地位。

以上是簡介韓文書寫系統的歷史。簡言之,韓國有很長的時間是把外國話直接拿來書寫書面語,而韓語書面語的發展則一直是遲緩的。

不過,正如同「吏書」的出現,漢字在韓國不可能永遠保持他在中國的模樣。漢字直到他被韓國廢棄之前,它在韓國的使用向來就有兩種面貌:一是維持漢語文言文的面貌,二是適應韓語而生的面貌。後者,讓韓語漢字有了訓讀音讀跟新造漢字等的區別,還有一些漢字詞在韓語中則產生了不同於原來漢文的意思。

為了韓語而新造的漢字有哪些呢?以下列舉:
乫,乭,䭏,哛...

這些字是所謂的韓國國字,一般用在人名、地名。比如說,最近跟Google AlphGo在進行電腦人機對弈的韓國棋王李世乭,名字裡面就有用到一個韓國國字啦。

如果你問我,『乭』怎麼唸?我會回答,去學韓語啊。你總不會看到人家名字就唸成:「ㄌㄧˇ ㄕˋ  ??」,腦袋有洞才看到漢字就只想到中文

他的名字是(寫成訓民正音):이세돌 (I Se Dol)

對啦,韓國人懂漢字,但是此漢字早已非彼漢字;千萬不要看到漢字就只會想到中文,還妄想要跟韓國人(日本人)以漢字筆談哩。

對了,最後提醒大家一點,華語(Mandarin Chinese)是1945戰後才「被普及」於台灣的。多麼詭異多麼魔幻多麼寫實,台灣人的母語跟台灣人所學習的書面語,是兩套不同的語言哩。最近轉型正義很夯,這種詭異的語言異化現象,難道不應該被翻轉一下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