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2月20日 星期三

佛公天后宮的傳說


故事文本

在高雄市前鎮區草衙里有一間祭祀媽祖的廟宇叫做佛公天后宮。這間廟宇的神尊-媽祖金身,據說已經有三百餘年的歷史。關於這個金身由來的傳說故事是這樣的:現在廟宇的

主委姓郭,廟宇董事姓黃,他們代表當地兩大家族:郭家和黃家,而最早到此地開發的人名叫黃逵。黃逵原本是中國湄州馬尾溝一代人士,某天出海捕魚,因天候不佳,而漂流到台灣,黃與其妻在台灣暫住決定等天候好轉再回湄州,一日,於海邊拾獲一媽祖金身,即搭起草寮供奉之,未料之後竟然漁獲量豐富,媽祖靈驗。待得天候較佳,黃逵返回湄州馬尾溝,將此事告知親友,未幾,黃逵與其姑媽(姓郭)等親族,再度返回台灣,從此定居下來,並在此繁衍後代。根據廟方表示,此則故事是媽祖透過乩身寫下,在此之前,廟方人士對金身歷史並不清楚,也不知道有「湄州馬尾溝」這個地方。後來,廟宇董事根據線索確實找到有湄州馬尾溝這個地方,但是這個地方現在已經沒有黃及郭姓這兩個家族的後代。

與此金身有關的傳說還有另外一則。過去廟裡要舉辦較大型的慶典活動時,曾有道士向廟方建議:金身老舊,油漆剝落,應該重新上漆,製作新衣。但是博杯都得不到應允,此事只好作罷。一陣子之後,這名道士又舊事重提,但是仍然得不到應允,道士即拂袖而去。妙方認為,這是媽祖不愛漂亮,寧願保持金身的古樸,也不想重新妝點。

文本剖析

 要解析這個文本所傳達的意義,必須要先粗略瞭解前鎮區草衙里這一代發展史的輪廓。黃姓和郭姓兩家人世代以捕魚為業,雖然現在因為地理變遷,該處已經不靠海,但是古時候顯然靠海;他們捕魚的器具稱作鯪仔,因此該處被稱為鯪仔寮為了跟另一個鯪仔寮聚落區別,該地區在日治時期被稱作內鯪仔,而另一個聚落則為外鯪仔,外鯪仔即為今天的苓雅區。。成為一個漁村聚落之後,該處媽祖信仰也隨之更加興盛。數百年來關於黃郭兩家人以及媽祖的傳說故事一直被口耳相傳著,但是卻一直缺乏文獻佐證。

 目前廟方所宣稱的這個傳奇故事卻是書諸文字的,並且印成善冊流傳。由於這個傳奇故事變成「白紙黑字」,其「可信度」儼然增加了。並且,廟方認為故事的可信度是無可辯駁的,因為這個書寫在紙上的故事不是人寫出來(不是經由考古考證出來的),卻是經由媽祖親自(實則是透過乩童)寫出來的。可信度更在廟方前往中國湄洲尋根的時候得到了印證。因為他們確實找到了神諭所說的馬尾溝這個地方,而且,祖居地已經沒有黃郭兩姓。

 這樣被書寫下來的故事,強化了郭黃兩姓人家在當地開發史上的重要性。實際上,這間廟宇如今也是由郭黃兩家人輪流擔任董事和主委,傳奇故事更強化了兩家人政治正確的地位。媽祖這一神明,則在這個傳奇故事中扮演穿針引線的角色。黃逵漂流到台灣是天意?還是媽祖在冥冥之中指引?黃逵拾獲媽祖金身是意外?還是媽祖安排?媽祖的祭祀,讓黃逵漁獲大為增加,並且從故事中可以推敲,在台灣生活比在原鄉好,所以黃逵返回湄洲後即鼓勵其他人一起移民台灣;今天廟方返回湄洲尋根已經不見黃郭後人,所以他們全部都移民來台灣了嗎?!而湄洲其實也是媽祖的故鄉,那麼湄洲人黃逵漂流來台並且在台灣發現媽祖,看樣子根本不是意外,而是天意吧!

 廟方也藉著這個故事強調了媽祖的靈驗。因為郭黃兩家人的後代,雖然稱不上是大富大貴,但卻是在台灣開枝散葉;他們是平安的,生活穩當的,就像媽祖保佑討海人的安全,媽祖也庇佑了他們後代子子孫孫安康生活。在故事中可以看出,媽祖不是財神,不能求得富貴,但是祂可以保佑大家平安,逢凶化吉。而媽祖這種「樸實」的靈驗,則又藉著另一個傳奇故事來顯現,「媽祖神諭拒絕金身重新妝點,而要保持三百年來古樸的模樣」。這裡透漏出來的是,這間廟宇,或者說是黃郭兩家人,對傳統,對「根源」的堅持。

 神話傳奇中隱藏著兩層關係,一層是不變的天道,媽祖-法力不變,金身不變;一層是變異的時空,人事-物換星移,世代更迭。藉著這些神話傳奇,廟方交代了這間廟宇的來龍去脈,並且強調了他們是有傳統的(正統的)一脈相傳。而媽祖在其中的穿插,昭顯了保佑人民的力量。

佛公天后宮所保存的三百餘年媽祖金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