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翻閱1931-32的台日大辭典,裡頭即記載了「人熊」一詞,說明則說,動物名,狒狒也。
二,1903年,日本舉行第五屆勸業博覽會,地點在大阪,博覽會內設有動物館。台灣嘉義人吳道源醫師剛巧在該年五月前往日本觀光兼與朋友遊歷,日後寫成文字發表在當年七、八、九連續三個月的「台南府城教會報」,記錄了期間在大阪參觀勸業博覽會的情形,有一段文字這樣描述勸業博覽會的動物館:「第16號(指五月十六號)入動物園,內面山禽野獸,鱷魚、虎、豹、獅、象、駱駝、狐狸、狗熊、『人熊』、猩猩、白鶴,孔雀、雉雞鳥,逐項講bē盡。」
吳道源醫生日後在嘉南地區從事基督教的傳教活動,並且創立台南教會。台日大辭典中所收錄的「人熊」一詞很可能跟吳醫師使用「人熊」一詞有關,而「人熊」即狒狒(ヒヒ)。
吳道源醫生為什麼會用人熊來稱呼狒狒呢?「人熊」這個稱呼其實早就有了,只不過這個名詞指的是一種假想中的兇猛似人動物。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有引文:「狒狒,西蜀及處州山中亦有之,呼為人熊。人亦食其掌、剝其皮。閩中沙縣幼山有之,長丈餘,逢人則笑。呼為山大人、或曰野人及山魈也。」在這段文字中,狒狒與人熊是被視為相同的,但在甘為霖的新廈門音字典中則記有:「狒:奇怪 ê 野獸, 親像人, 緊走會食人; 見 人就笑。」狒狒是兇猛會吃人的,但是又有見人就笑的描述。恩,總之,回到生物學的層面來看,我們現在所知道的狒狒「只生存在非洲」,古籍中所稱的「狒」絕非今天所認知的「狒狒(baboon)」。古籍中所記載的「狒」是一種假想怪物、形體似人(ㄟ 我一直想到西方傳說的雪怪,大腳),日本人把非洲的狒狒抓來放到博覽會中供人參觀,因為狒狒體態似人,性情凶猛,便以狒狒(ヒヒ)稱呼牠了!吳道源醫生見到這等人形的兇猛怪物,或許因為己身的教育、知識背景而將之稱為「人熊」;事實上,人熊不也是傳說生物嗎?
將傳說生物的名稱加諸到真實生物身上,恐怕不是罕見的例子。最著名的大概是長頸鹿了,日文長頸鹿寫成麒麟(きりん);昭和時代的圓山動物園引進長頸鹿,長頸鹿台語也理所當然的,被叫成麒麟鹿了!
日治時期昭和15年於台北圓山動物園與麒麟鹿合影 |
Baboon台語就叫做「人熊」啦!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